半岛电子半岛电子起源说,有巢氏教给众人的方法就是用木材盖房子(实际上是现在树枝上搭建房子)。河姆渡等地出土的考古遗迹,原始人类也是用木材进行建造的,他们建造了好像日本长屋似的房舍,用木柱与木料相连制成架空地面,分割房间,坡屋顶。
材料说,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树木众多但岩石难以开采的地方。(像北京猿人那种住在山洞里的不算,山洞基本上不是原始人开凿的,而是自然形成,原始人只是寻找这种地方寄居。)木材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可搭接性能,易加工抗拉抗压抗剪力耐潮湿耐虫,虽然每项性能都不突出,但每项都能有个60分,这就具有一定优势了。相比之下木材建造,岩石和泥土虽然在某几项有突出表现,但某些又有很弱势的地方。
中国古代建筑有很强的石料开采、选择技巧,在做台基、地基、地面等方面工艺精湛极了。
泥土方面,砖瓦的技术工艺之精彩和用途之广应该不用说了吧。而夯土为内核的城墙一样坚固无比。
其实,如果研究西方古代建筑的话,会发现,他们也在大量使用木材,尤其是当他们容易获得木料且建造的是跟永生、宗教无关主题的建筑的时候。甚至可以说这种方式在东西方有相似之处,中国的陵墓建筑和宗教建筑也大量使用石材,因为这确实是不容易腐朽的材料。而西方的城堡其实应该与中国的城池相比较,那么也一样是用夯土和砖石建造的。
我自己觉得,人类的建造逻辑其实一直是相同的。在阶级不分明的时候,什么容易获得容易加工就用什么。阶级分明的时候,什么好用什么耐用用什么。
但一旦开始对建筑进行类型划分和文化方面的定位与思考,有些规则就会固定下来,比如中国古代建筑里因为大多在陵墓里用石材(一开始是防腐防潮等考虑),阳宅里再用石材就会觉得生冷不舒服。类似的这种情结在文化演变中会产生许许多多限制和讲究,决定了其后中国人的取舍。
就拿中国和希腊相比,中国是季风性气候,造成了夏季多雨,冬天少雨。其结果是温度高时植物在丰沛的雨水浇灌之下,迅速成长,木材获得性容易。可记得杜牧的“蜀山兀,阿房出”?
而希腊恰好相反,冬天下雨,但温度偏低;而夏天温度高,但没有雨水,所以希腊的植被很贫瘠,能够成为建筑之材的树木很少,不得不使用石材作为建筑用料。
1.商周之前:生产力低下,工具难以开采木材以外的其他材料,加之中国此时水源极富,木材易于运输,所以被各个人口集中的地区广泛使用
2.周朝~隋朝:战乱频繁,农民固定耕田较少,大部分均为流民半岛电子,木材分布广、易建造,并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,加之流民需要伐林造田,木材成为建筑主体
3.隋朝之后,社会较为稳定,但阶层贫富差距加大,木材、砖泥造价较低,加之木工工艺已经相对成熟,木材属于迎合市场需要
4.私以为:木材的广泛使用,压制了其他材料的使用与探索,商周时期石料的运用已经比较普遍,但频繁的战乱、采石场的国家统配以及运输成本,石料的使用变成区别富与穷的直观体现,迫使群众放弃使用石材做建筑材料,中国的石材其实非常广泛,但失去了市场,终究变成了雕刻材料与权财象征
这个问题应该有个前提就是现存建筑,那就是西方现存的古建筑以石建筑为主,而中国则以木建筑为主。
如果把原因归结为文化差异,或许有很多解释,而且都颇具道理;从技术经济发展层面来看,很多问题已不可考,简单的解释还是不足以让人信服。
上古以降,用石头建造宗教建筑,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,不惟限于所谓西方。而后来西方文明所发展出来的市民文化,则让石建筑的类型进一步扩大。而中国的宗教文化一来从未取得强势地位;再者,中国石建筑在宗教建筑中非但没有被发展,反而其地位被木建筑所侵蚀。所以,西方石建筑的类型要远比中国石建筑丰富,运用范围更广。
因为石建筑自一开始就已受造价原因半岛电子,仅使用在类型有限的范围内(宗教因在人类心中的神圣优势位置而首先被运用)。中国木建筑的技术经济性一旦取得优势,石建筑则很难在获得相应的地位。再而这种习俗一旦形成,便形成了路径依赖。石建造技术裹足不前,运用亦受局限。因这种路径依赖而生的,是人们开始对石建筑文化上的认识慢慢的就开始固化,更加强化了石建筑的运用的限制。这种限制就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决定的,同时也受人们的一种文化思维决定的(就比如石头建筑是死人建筑之说)。
西方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比中国来说都是要多元的(这一点我不敢妄定,凭个人主观臆测,忘大家指正)。我想,用木头建造宗教建筑在西方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出现过。但可能由于各种原因,包括文化冲突,派别之争,木头建筑被推到,而获胜方则希望用石头建筑来建立永恒的权力,建造纪念碑式的建筑。这种永恒的观念与基督教的教义非常吻合,也有异于东方的轮回的观念。所以,世俗与宗教达成谅解,政教一体来推行石建筑的发展。随后文艺复兴,宗教开始退出世俗事务,这种局面也延续下来了。王公贵族们用石头建造城堡,来彰显贵族的荣耀与地位。
其实这个问题太复杂了,以上几点也只是本人对各类原因的简单推测,其中演义的成分有很多。